迈向高水平 | 解锁教学新模式 听暨南在“微时代”唱响“大思政”
暨南大学
公众号ID:jinandaxue1906
关注
前不久,教育部传出喜讯:四年一届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公布,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3项成果获2018年二等奖。
本次获奖,标志着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不仅是项目组成员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践的创造性成果,也是全校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共同结晶。
在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名单中,我校推送的成果“以文化人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五微一体’模式创新与实践”获二等奖。该荣誉充分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暨大持续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坚实步伐。
移动互联网普及下的“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迎来新使命、新担当、新探索,抽象理论具象化、宏大理论生活化、知识理论价值化等难点课题亟待解决。如何在“微时代”回应思政教育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获得感不足的现实关切,使其活起来、强起来、实起来,真正入耳入脑、聚力凝心?经过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以唱响“大思政”的智慧,在众目期盼中交出一份有力的答卷。
顺应“微时代”
知行合一主动担当
用理论内容武装学生,用理论魅力感染学生,思政课被寄予厚望。
近些年,“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等思政理念,深深注入学院教学实战。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堂
紧扣“微时代”的契机,学院以“主体交互性”教育理论为指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课上与课下、理论与生活的双重维度,微课、微信、微书、微坛、微行的教学矩阵全方位融入教学场域。
数年前一个暑假,部分老师前往安徽考察调研。在九华山,老师现场拍摄微课;小岗村的博物馆里,当地村民讲解员与老师共同出境,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这些视频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在场感”,也为之后课程登陆“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夯实了基础。
此次获国奖的教学成果整合了多个子课题精华,历经了10年积淀与打磨。2010年,“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情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在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斩获一等奖。2011年8月起,依托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思政课如何契合时代发展“落细落小落实”成为学院深入研究的主路径。思政课“五微一体”教学模式于2013年8月起在学校全面推开,至2017年12月成果摘要报送中办,历经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检验周期。
筑牢“认同感”
多元文化水乳交融
国际文化聚暨大。作为多元文化汇集的典型空间,暨大长年秉持“兼顾差异,分流培养”的理念。面对不同文化、政治背景的学生,如何寻找广大学生的最大公约数?
实践证明,文化就是最大公约数。
项目负责人、院长程京武教授认为,文化认同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从文化认同到民族认同,再到学生对社会发展模式的认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逻辑。基于此,学生才能更好理解“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得知一名香港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的香港青年手机控研究”为题撰写学位论文,她感慨道:“这说明有生命力的理论总会在合适的地方发挥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程京武
以文化人,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结合的侨校思政教育,成为学院头等要事。程京武率领其教学团队以“认同感”为教育理念,从文化学的视角创建基于文化、融于文化、蕴含深刻文化关怀的思政教育。老师们表示,理论要义是“水”,传统文化为“乳”,水乳交融,方能形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自觉。
加强“融入感”
鞭辟入里深刻领悟
以文化为基,思政课只有观照学生的困惑,关怀学生个性,于细微之处见领悟,“五微一体”实现真正的“融入感”。
开设“微课”形成问题链,系统衔接理论认知。按照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要求,学院整体设计6门线上课程和6个微课系列,近23000人选课学习。除本校学生,校外社会人士也能享受学院教学资源。每位老师上镜前都会反复修改原创脚本。
开通“微信”联结共鸣点,有效强化理论认同。思政课是全校所有学科的公共课,学生在哪里,教育就在哪里。学院借助微信、App等渠道,展开对学生实名制的舆情调查。该项目曾在一周内,号召5482名学生参与调研,完成了8个主题的舆情采集和分析,2900多名学生进行“一带一路与中国梦”“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网络红人与社会风气”等话题的互动。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辅助老师精准备课。“微言国是”“吴昱则刚”等公众号则针对社会时事、人生困惑等热门议题及时发声,进行价值引导。每位老师的手机里有多个百人学生微信群,老师成了“学术资源库”、倾诉心声的“树洞”及多类“搜索引擎”。
开发“微书”拓展知识域,广泛普及理论经典。学院选择《共产党宣言》之类的大部头理论经典和最新的时事政论内容,凝练最精华部分编印成微书,奖励给学生。3年来,印刷微书10多套,发放近2000本。
开办“微坛”营造交流场,促进理论互动学习。课堂之外,微坛平等自由、主题明确的对话激发了学生的思辨自觉性。程京武的表述生动形象:“微坛的目的就是把课上‘吃不饱’的学生‘喂喂饱’,给‘不消化’的学生‘开开胃’”。4年来,学院开设论坛、沙龙、讲座、茶室微课堂、师生座谈会等70多场。
马院开展“迎校庆、读原著、固信仰”活动
开启“微行”延伸社会感,笃信躬行理论升华。在课堂教育中设置“微场景”,还原社会场景,让理论与实践接轨;课后打造主题精确、人数精干的团队调研,如学生围绕共享单车、英雄人物等话题撰写报告;结合学生个人感悟与家庭互动,培养家国情怀。学院连续多年开展家族史调研,让学生通过研究家族史,了解地区发展、时代变迁。每年超100场的微践行活动,逾2000人次参与。
回归“获得感”
“良心”教师高效有为
思政课能否产生吸引力,让学生“身到心到”,提高“抬头率”,增强“获得感”,需要教师、课程、平台三大教学主体有效整合。
教师是课程讲授的关键枢纽,也是课程成效的“镜子”。学院多位名校毕业的博士“一师一品”,成为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教学团队多次获“全国高校思政课影响力提名人物”“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荣誉称号。如今,他们的课已被学生“热选”“抢座”,师生在朋友圈互赞、互评。
同为80后的吴昱和田明是其中典型,教学特征:推心置腹勤交流。
吴昱
“吴昱则刚”微信公众号文章评论截图
吴昱认为,授课内容应与听课学生的专业领域相关联,为不同学科和年龄的学生“量身定制”。他的“吴昱则刚”开设2年来,累计发布逾200篇原创文,收获4000粉丝。他深感原创的价值,“也许我的观点不完全被认可,但我欣慰地看到学生看待和思考问题的视角变多了。”田明讲课风格独特。他深知学科理论深奥晦涩,他不断寻找突破传统教学路径,授课过程注重问题意识与解惑方法的运用,他有理有据、激情风趣的演讲式教学频频引发学生的“笑点”,将“枯燥”的学理变成贴近学生可践行的道理。学生表示,“田老师让我重新认识了哲学,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
田明
同学们“朋友圈”里的田明老师
学院老中青三代师资携手,倾力打造国家、省、校三级思政课精品课程。多门课程建设成为广东省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示范课程,以及校级AAA优秀课程。以打造精品课程为基本依托和抓手,学院规划建设了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材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社会发展导论》《大学与人生导论》等澳台侨生国情教育系列教材,为精品课程提供重要资源。
“五微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持续,上级支持、专家认可、媒体热播、学生欢迎,已成为“微时代”唱响“大思政”的进行曲。
|| 推荐阅读 ||
暨南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暨大获批19项!教育部公布2019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名单
- THE END -
来源 | 暨南大学报 学生记者 周天竞
图片 | 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编辑 | 李梅
为暨南大思政点赞!